慢速道——容納不同交通模式的方法?

行人、單車、車輛 —— 想像一個香港設有單車徑的道路,從左到右,你會見到以上三個順序。然而,單車與行人怎樣和車輛交接,行人和車輛的交界,甚至單車在馬路上與車輛的互動(注意:香港法例規定單車必須在馬路或單車徑上行走),很多時候或會成為城中熱議的話題。不少討論中,似乎三者之間只有衝突,以及互相危害。但確實是這樣嗎?

原來早在2018年,城市發展管理專家Gabe Klein就在福布斯網上發表過一篇關於“慢速道” (Slow Lane) 的文章,文中提出對於上述三者關係的一種想像。Klein曾任華盛頓運輸部門總監以及芝加哥政府的交通事務專員。他發現,在他的擔任政府官員期間,總是過於擔憂安全而建立許多獨立的單車徑系統。但最終這些單車徑都會成為一個居民慢跑、遛狗、甚至家長帶著小孩練習踩單車的地方,單車手和行人在此各自找到自己的步速,形成大家的公共空間而非一個獨立的單車徑。就此,他也留意到隨著單車使用數量增加,這些單車徑公共空間也開始面臨「交通堵塞」。

他認為,這絕不是單車徑的錯,在全球趨勢下,單車這種更健康、可持續的交通工具必然會越來越多。然而,在城市化的設計當中,芝加哥的單車徑未必能像丹麥那樣寬闊,而且就如香港的單車徑,也未必真的如預料般安全。在已有的城市設計之下,怎樣可以快速增設相應的道路設計以適應市民對於單車、滑輪車或電動單車的需求呢?

Klein相信在大馬路仍然需要獨立的單車徑,但在非繁忙路段,例如一些社區小路,另一種概念也許可以幫助促進不同種類的車和人協調—— 慢速道 (Slow Lane)。顧名思義,慢速道是將其中一條道設為慢速車輛(例如單車或滑輪車)優先的。這個設計的前提當然是原本這個車道的行車速度較低,例如30-50km/h,而這些通道也同時能容納汽車。概念相當簡單,Klein相信目前的危險歸根究底都是“speed kills”(車速太快衝撞時會導致致命意外),若速度相若,即使汽車和單車甚至行人也可以和諧共處。

慢速道的模式也許不會為車速高的交通樞紐帶來即時的改變,但卻是一個快速簡單可行的方法,讓原本速度較低的區域增加一個不同交通模式均可通用的通道。Klein指出這將讓道路使用者更安全,同時也讓不同交通模式逐漸融合。當然,Klein也相信長遠而言是需要將混合交通模式考慮在運輸規劃當中。回望本地,其實香港也有不少街道是車流較低,亦有單車使用的需要。當然並非外國例子一定可以直接套入香港,但這種精神也值得參照。也許與其互相對罵,不如面對雙方確實確切存在的需要,一齊找出不同可能性,嘗試和諧共處吧?

文:Hermion Au

參考資料:

How Slow Lanes Can Speed Up New Mobility (And Save Lives)

https://bit.ly/3oZQYq2

Previous
Previous

「地獄迴旋處」能夠改變本身的命運嗎?

Next
Next

pinky 公園太標奇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