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先為之健康嘅街道?
我地日常生活、返工、返學都同街道息息相關,無論係搭私家車、巴士、電車定去搭地鐵,我地都必定會經過街道。正因為街道同我們嘅生活密不可分,我地都唔會想條街道難行、充滿噪音同廢氣、冇坐椅或遮蔭,甚至成為妨礙人(尤其是弱勢人士)接近嘅地方。街道應該要使人感到輕鬆、安全、而且具吸引力。
倫敦運輸局就訂立咗「健康街道」願景,目的不單只為當地人提供一個理想街道嘅發展模式,而且透過對街道環境做出嘅小小改變每一個決定,為人們提供更好居住環境,並改善佢地嘅健康。 例如佢地會鼓勵市民減少使用私家車,增加以步行、踩單車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作爲主要出行方式。「健康街道」係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框架,將公共衛生納入運輸、公共領域同規劃入面,以創造一個健康、有活力和成功嘅城市。
為咗改善人對街道的體驗, 英國公共衛生專家及城市規劃師 Lucy Saunders 建議咗 10個「健康街道指標」(10 Healthy Streets Indicators) ,每個指標都描述咗人係街道上嘅一種體驗,適用於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街道,當中包括﹕
- 每人都感到受歡迎 (Everyone feels welcome)
- 易過馬路 (Easy to cross)
- 有瓦遮蔭 (Shade & shelter)
- 有地方停低休息 (Places to stop & rest)
- 唔太嘈 (Not too noisy)
- 可以揀行路或踩單車 (People choose to walk & cycle)
- 覺得安全 (People feel safe)
- 有野睇有野做 (Things to see & do)
- 覺得放鬆 (People feel relaxed)
- 空氣清新 (Clean air)
透過係設計同管理街道上優先考慮同平衡呢啲指標,達到社會、經濟同環境可持續發展。「健康街道」並唔係一條街道嘅最終目標,而係基於現況,係所有同街道及交通相關嘅決策過程入面,進行愈來愈多「變革」,以達至一個包容所有人、公平、令人好好生活嘅健康城市。
現時雖然香港政府曾表示現時嘅「香港好.易行」政策同「健康街道」行動綱領「不謀而合」。然而,香港政府無論係改善街道及交通相關政策嘅進度、速度、定力度各方面嘅表現,仍然仲有好多進步空間。雖然政府未有認真審視「健康街道」各項指標,但今年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社區及地方管治中心團隊所寫嘅「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荃灣」研究報告(https://bit.ly/2Uei4N1 )入面,就有就住「健康街道」嘅指標提出當地街道及交通嘅問題同解決方法。相信呢個係一個好好嘅機會由學術團體、民間自發去了解、推廣同實踐「健康街道」嘅行動。
文:Ezreal 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