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地大街 - 鄉郊佈局與現代交通的碰撞
香港街道標準一直係跟足路政署嘅指引,不過亦有例外。一啲早期出現嘅街道,面對鄉郊建築佈局同現代交通模式嘅磨擦成為咗特殊嘅例外,就如屯門藍地大街。
根據地政總署公開嘅歷史航拍,藍地大街於二戰後已經出現,50 年代開始沿路村屋相繼由農田拔地而起,塑造出現時街道嘅空間。幾十年來,建築物用地大部分都冇經歷過刻意整合及大規模重建。由歷史脈絡方面了解,固然需要專家同當地居民詳細介紹,但我哋亦可以透過觀察同體驗今時今日嘅街道空間,理解一下藍地大街如何成為香港街道標準以外嘅特別例子。
藍地大街路邊建築錯落不齊,冇行人路,冇人車分隔,其實同一條普遍嘅鄉村無異。不過同香港大部分鄉村嘅不同之處,就係藍地大街剛剛闊到可以單程單線行車。後面於 70 年代發展通車嘅福亨村路幫手發揮咗繞道嘅功能,令唔想駛入藍地大街嘅司機有另一條出路。因此藍地大街交通流量唔大,反而單車、行人同貓狗自由穿梭,車輛明顯冇加速嘅條件。
街道上商舖林立,有老字號,亦有新式小店。店舖類型大眾化,餐廳、咖啡店、雜貨舖、髮廊、地產、園藝,類型多樣。住宅空間同公共空間嘅距離非常之短,有啲甚至只隔住一幅鐵皮外牆,感覺就好似喺行山徑邊露營。雖然我哋難以感受住戶嘅生活,但見到佢地喺門外街邊晾衫種花,用鄉村模式與一條有車輛行過嘅城市化街道建立關係。
一條標準嘅街道中,行人同車輛嘅行動往往比較直線、活動亦相對單一。香港雖然唔需要、甚至唔應該將藍地大街模式當作模板而唔顧及社區背景一味複製,但藍地大街嘅例子,突顯咗街道使用者嘅流動同活動,有機同複雜嘅生態非常值得大家觀察同思考。
當然,大家藍地大街到觀摩同享受同時,唔好影響居民生活喇!
文 / Benny Yip
參考資料
香港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藍地大街的故事。https://bit.ly/3xIf7VK
溯本尋屯 第六期 https://bit.ly/3Hhlrag
HKMS 2.0 https://bit.ly/3ztq4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