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健康街道」-你想過公共衛生和城市規劃的關連嗎?(長者篇)

另外一群弱勢社群是老人家, Health In Action 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分享他的經驗時道來老人家的生活習慣:「除非他是一個很活躍的老人家,不然普遍的長者活動範圍只是距離居住地的一公里。」街道安全、交通便捷度和輪椅通路的因素,都會成為老人家在社區活動的難題。香港的行人路較窄,無法做到「輪椅友善」,而影響他在城市裡活動的可能性。

范醫生提出的長者生活習慣,其實與近年國際間提出的「15 分鐘生活圈」相似。一般人的步行速度,15 分鐘大概可以行一公里,近年歐洲很多城市積極提出「15 分鐘生活圈」,期望社區可以規劃成一個宜居的社區,在 15 分鐘的距離為同區居民提供全面的醫療、教育、食物、就業和休閒的配套。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供應社區常住人口約 5 萬至 10 萬人。長者是一群需要社交連繫的群體,建設宜居的城市,能正面影響他們的健康,預防老人病患。

「醫管局以至全球,差不多 95% 的醫療服務落於 5% 的人口裡,而這 5% 的人就是社會裡最弱勢的社群,他們從生活空間中無論身心靈都無法自行維持健康。」范醫生認為政府下放醫療資源時,是否能夠做一些政策運用在改善他們的生活空間,提升他們的健康?

「人口老化」是香港正在面對的問題,弱勢社群健康越差,更會增加醫療壓力等,這是不是我們樂見的香港呢?有所不知,其實衞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在 2007 年已推出一份名為「Building Healthy Cities」的指引,Dorothy 和范醫生亦知悉此文件,但皆認同這份指引沒有得到適切的運用。公共衞生研究社成員 Dorothy 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為設計街道的持份者(如:規劃師、區議員等)訂立更加明確的指引,能讓持份者在規劃健康街道時有更明確的方向。反觀其他國際城市,一早已為街道想多一步。英國倫敦運輸局早在 2014 年提出了「Healthy Streets」(健康街道)的概念,其後更推出一系列官方文件訂立設計健康街道的標準和長遠目標,將街道發展的重點放在促進行人步行及使用公共空間,同時訂立改善街道空氣污染和街道安全的問題。透過設計改善街道質素,鼓勵更多人步行及踩單車。例如牛津街(Oxford Street)、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已跟隨這個指引設計行人優先街道及完善單車設施。

「健康街道」這個概念,絕對不是奢侈品,而是與公共衞生環環相扣。面對疫症大流行,我們應知道公共衛生對整體城市的運作有多重要。香港絕對有條件在健康街道上做得更好,為不同階層的人提升健康質素。你又對「健康街道」有什麼睇法呢?

誰需要「健康街道」-你想過公共衛生和城市規劃的關連嗎?(兒童篇):
https://bit.ly/3trIXIW

文:Jobie Yip

Previous
Previous

斑馬線上必須停讓行人

Next
Next

誰需要「健康街道」-你想過公共衛生和城市規劃的關連嗎?(兒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