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在街頭落淚 X 街道變革:樹木是有凝聚人群的力量

上下班營營役役,我們每天走著同樣的路。有否留意街道作爲一個載體,還有什麽其他生命存在呢?這次我們邀請到生態學及人類學出身的獨立研究員和圖文作家 Teresa Chan 進行對談,以不同的角度,一起重新認識街道樹木。

理性與感性的交界
出身自生態學,以前的 Teresa更習慣遊歷城市近郊或離島,偏向鍾情壯麗的生態景觀、險峻的自然山景;而較爲少著眼日常近於咫尺的市中樹木。直至畢業後,Teresa曾在園藝公司短期任職樹木普查員。主要負責點算,記錄樹木的樹種、生長情況和形態。當時跟隨師傅穿梭城市脈搏,每天行走在不同的街道,才開始重新審視街道旁的樹木,學會從心底裏讚嘆在石屎森林中並存的大自然美妙。每次遇見鬧市中有樹木安穩地生長,並罕有地有著完整的形態時,整個團隊也會跟著歡呼。這份經歷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從此花更多的時間觀看及欣賞城市街道上樹木的生長形態。

直至 Teresa 在碩士修讀人類學,由理科到文科的轉換,才令他意會到原來自己一直認知的一套理論:人與大自然共生的一套説法是近代才興起。在人類世的歷史數來, 人類一直視自己為主宰萬物的一切。這與生態學中大地為孕育一切生命的來源的概念顯然產生衝突,而兩者之間的對立亦為 Teresa 帶來啓發,不再把城市化視爲自然的敵人,而是嘗試用不同的角度視覺出發去理解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有樹就有人
城市研究學上,樹木能夠降低街道的溫度,亦提供了歇涼處,是營造舒適街道環境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身爲灣仔街坊,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觀察灣仔樹木後,Teresa得出的結論是:樹木是有凝聚人群的力量。有些樹木是社區的地標,如莊士敦道榕樹、石牆樹等;有些樹木則是讓人挨著依靠著休息。縱使他們的功能不同,但都是有著吸引人停留的魅力。凡事總有兩面,有人喜歡在樹下 busking,但亦總會有人投訴樹木引來的鳥類排泄物令街道變得骯髒。

以感性的角度觀看,Teresa 覺得樹木是城市人面對孤獨的療癒解方。樹木是城市中中立的存在。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軀幹,沿著街道邊回家的路上,微風吹過樹蔭沙沙聲響,落葉隨之而下,輕輕掃過肩膀,仿佛鬧市中的唯一知音人,給予一絲療愈和安慰。另外,樹木亦有他們的生長法則。即使不相鄰,同類樹木的根部之間會相互延伸,蔓延至找到對方。鬱結和困惑當前,透過觀察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各自的形態,以致觀照自身亦可能是一種解藥。

説到在灣仔最鍾情的植物,Teresa 就數到沿著愛群道近摩理臣山游泳池的一排苦楝樹。苦楝樹有著黑色樹皮,每棵樹幹上都有獨特記認,顯露個性,開花季在每年的3至4月。陽光在頗大的樹冠狹縫灑落於街道上,營造了休閑散步絕佳的環境。

原住民認識一棵樹,是依靠樹木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去形容及命名一棵樹。透過仔細觀察它們的形態、寄生的攀爬植物、苔蘚,透過自身的觀察和感受去分辨他們。Teresa 的團隊正在製作的灣仔賞樹地圖上面的標記,使用的正正是他們以樹木的特徵而起的綽號。例如維園的吉貝木棉小徑是向途人邀請他們進來,所以就將他們命名為 Welcoming trees. 我們在日常亦不妨多留意樹木的細微的不同和獨特的生長形態,為他們取一個專屬的名字。

文:Kristin Leung
——————————————
藝術 X 生態學及人類學《跨界學堂種子基金得獎提案 3 : 樹在街頭落淚》
日期和時間: 2022年5月20至29日 10:00 – 18:00
場地: 香港藝術中心3樓張靜蘭實驗畫廊
簡介:《樹在街頭落淚》選址歷史悠久的灣仔區,應用人類學及生態學視野,以街道樹木和落葉為切入點,連繫人們和樹木的情感意識,處理社會集體創傷。

Previous
Previous

沉默的騎行 2022

Next
Next

Jane Jacobs 珍雅各 —— 她與城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