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美琴教授 x 街道變革(下):踏入社區已經是你「屋企」

上篇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分享她對於「街道」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今次我們想伍教授再推進更多,探討什麼街道設計才能以人為本。

人與人在社區的創造能提高幸福感,其實關乎到街道能否達致以人為本。談到香港現時的街道規劃和設計問題,伍教授認為:「香港的市區因為空間不足,街道環境比較狹窄,人車爭路的情況普遍,同時街道的規劃和設計也是比較以車為本,車輛在道路的優先度較高。」身為駕駛者的她,很多時候都嘗試做一個好的駕駛者,讓行人先過馬路,但行人因對駕駛者並不信任,都會選擇讓車先行,才會安心過路,反映行人優先的概念在香港其實並不流行。伍教授回想有一年在外國校園內的經歷,顯示到外國的情況剛剛與香港相反當時她和外國友人準備過路時,有車輛駛過,車輛並沒有減速和示意停下讓行人,作為香港人的她原本想讓車先通過,但她的友人看到此情形已經生氣得走出馬路截停車,並大力拍打車輛及大聲質疑司機沒有讓行人的行為,反映出外國和香港的道路文化確實存在很大差異。

要做到以人為本街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街道的作用,從以前「馬路」作為點對點的運輸的想法,進化到思考街道作建設社區的場所。同時,以人為本街道亦包括健康街道概念,即是街道是令人感到受歡迎、容易過路、空氣清新、有遮蔭、有地方停下休息、可以選擇揀行路或踩單車、有綠化植物可以欣賞、可以有位置和社區的人交流,或者有路旁的商店歡迎人看等等。當街道設計和規劃做到與休憩公園相似的話,就可以成功做到以人為本。在香港,市民必須首先知道自己對以人為本的街道的有需求,政府才會有可能配合。例如政府之前是完全不接受單車作為交通工具,但現在都會慢慢開始作出轉變。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學習街道等概念,明白街道設計和規劃都需要以人為本,以及設計和規劃背後建設社區,改善大眾身心健康的想法,才能爭取到以人為本的街道。

說到底,香港要達致以人為本的目標,首先要解決現時城市面對的問題,交通擠塞、街道環境不太健康舒適…伍教授有想到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嗎?伍教授覺得:「需要整個城市共同配合。例如在出行方面,鼓勵市民多用交通工具,少用私家車。而將更多車輛轉型至電動車,可以電減少石油燃料的污染,值得政府未來大力推行。至於針對改善街道環境舒適的問題,絕對需要因地製宜,因應不同的街道作出不同的設計和規劃,方法有很多,例如因應情況限制車速、車流,或者將部分街道轉做限時的行人專用區或增加綠化空間等等,沒有一套方法是適合每個社區,而是要照顧不同社區需要去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伍教授同時認為雖然香港人已經習慣交通造成空氣污染、噪音和街道空間不舒暢的體驗,但這些確實影響市民身心健康,是長遠而言必須解決的街道問題。要做到兩全其美的話,政府必須進一步改善公共交通運輸網絡。根據數據顯示,使用私家車通勤的其實是少數,香港大部人都使用公共交通通勤,所以讓私家駕駛者負上更多環境的責任是非常重要。

伍教授認同低車速街道正是體現行人為優先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法。香港有某些街道已是車速較低,例如學校區。不過名正言順設立低車速街道,可以鼓勵市民減少駕駛私家車,因為減速後車輛速度其實與公共交通工具分別不大,使用公共交通可能更方便。同時可以鼓勵市民選擇步行或者踩單車,亦可以令他們身心更健康。從規劃和社區營造的角度,低車速的街道可以容許有需要的人使用私家車,同時確保到街道有一定的社區空間。

「『屋企』不只是你開鎖時打開門的空間才是『屋企』,應該由踏入社區開始已經開始要覺得回到『屋企』」伍教授言道。安全完善的交通網絡不只是保障我們不被車撞,亦讓我們可以能善用到社區裡面不同的設施,與其他社區成員一同使用設施,共同探索自己的城市,從建立交通網絡,再到人際的網絡,幫助到社區的營造。

文:Ezreal Sin

Previous
Previous

大涌橋路意外

Next
Next

灣仔海濱長廊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