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兩宗車禍奪三行人命 非幹道設減速壆不容再拖
昨晚除夕夜,本應安然迎接新一年,新蒲崗和油麻地卻接連發生嚴重車禍,總共導致 3 名行人死亡,另有 3 名行人受傷。
在新蒲崗,一名 25 歲男司機駕駛私家車,於傍晚約 6 時沿大有街高速行駛,在近八達街失控剷上行人路,撞倒多名途人,並撞入一間商舖。23 歲女傷者當場證實死亡,一名 63 歲男傷者送院後不治。另外一名男途人身體多處受傷,送院時昏迷,其餘兩名途人輕傷送院。私家車司機通過酒精及藥物測試,涉嫌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被捕。差不多同一時間,一名 70 歲男司機駕駛紅色小巴,於油麻地寧波街轉入廣東道時撞倒一名 77 歲老翁。司機毫不察覺繼續行駛,將他拖行 17 公里,在青山公路深井段方被截停,傷者當場證實不治。
兩宗致命車禍令人憤怒。涉事司機惡劣的駕駛態度固然值得關注,但兩宗慘劇的事發地點均為街區內的主街、並非主要幹道,亦曝露了這類街道一直存在的行人安全風險。街區內行人眾多,涉事司機卻高速行駛、甚或乎無視行人的存在,撞倒途人卻懵然不知。若這類街道的路口設有減速平台 (raised table)、在中段設有減速壆 (speed hump/ speed cushion) [1],就能夠直接驅使司機收慢車速、注意行人,減低事故發生的機率和嚴重程度。
翻查運輸署的「道路交通意外資料庫」數據,近年大約七成涉及行人的車禍傷亡,都發生在主要幹道以外的街道。事實上,過往運輸署曾在深水埗市集一帶、啟德、佐敦和銅鑼灣等地的零星內街路段試行減速平台,卻仍未被推展到全港其他合適路段,相關的「提升香港易行度」顧問研究的實質方案仍是未知之數、總結發佈亦一拖再拖。
街區主街的行人過路需求頻繁,卻難以像主要幹道一樣使用「人車分隔」的模式設計。因此,這些街道的設計理應減低汽車的主導性,促使司機收慢車速,以行人安全為首要考慮。不少外國城市,至今已經廣泛地在主要幹道以外的路段設置減速壆,但本港運輸署對此卻一直採取非常保守的態度。若運輸和路政部門內部繼續被車本的思維裹足不前,同樣的慘劇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街道變革促請署方正視主要幹道以外路段的行人安全問題,在全港街區內加設減速裝置、並逐步在合適街道實施低車速限制,盡力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1] 在街道設置的減速壆,與屋苑和停車場所設置的款式並不相同,坡度緩衝較大、對乘客舒適度的影響較低。相關圖片請見留言欄。
延伸閱讀:
【你話慢駛,唔通個個都真係慢駛咩?】
https://bit.ly/3B9qMvX
【社會實驗:30公里限速做一條街未夠?】
https://bit.ly/3glavvV
【深水埗區議會通過動議 要求在深水埗合適街道推行低車速區、加設交通緩行裝置】
https://bit.ly/3ECB3SE